我國自主創(chuàng)新2.45GHz射頻識別國際標準提案獲通過
2014年4月14日,由我國提交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射頻識別(RFID)國際標準提案《Amendment to ISO/IEC 18000-4: Information technology--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for itemmanagement--Part4: Parameters for air interface communications at 2,45GHz》(ISO/IEC/JTC1/SC31N4193)順利通過NP階段投票,獲得正式立項。
ISO/IEC/JTC1/SC31現有32個P成員,在此次投票過程中,4個P成員未參與投票,17票贊成,其中包括中國、德國、荷蘭、英國、南非和馬來西亞在內的六個P成員將派專家參與到本提案項目,9票棄權,2票反對。根據ISO/IEC/JTC1關于國際標準提案NP階段的投票規(guī)定,本提案已順利通過NP階段投票,這標志著我國在射頻識別國際標準化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牽頭起草單位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在國家標準《信息技術射頻識別2.45GHz空中接口協議》(GB/T28925-2012)基礎上,經過大量技術研發(fā)和實驗驗證,積極協調各方意見,不斷進行修改完善,最終形成了該提案。提案主要規(guī)定了工作在2.45GHz頻段的有源RFID系統中讀寫器與標簽之間的空中接口通信協議及工作方法,具有標簽存儲容量大、通信距離遠、安全強度高等特點,并首創(chuàng)將RFID技術與傳感器技術相結合,可實現對被測物體的無線傳感器監(jiān)測和定位功能,是物聯網標準體系的基礎類核心標準之一,在集裝箱管理、資產監(jiān)控、人員監(jiān)控、車輛及船舶識別等復雜的物聯網應用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。該標準的實施和推廣,對于我國射頻識別產業(yè)突破國外企業(yè)的專利壁壘,提升系統的自主可控性和安全性,提高企業(yè)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目前,中國國內企業(yè)已經開發(fā)出符合本提案技術參數的標簽和讀寫器等產品和系統,并在中國長江三角洲和京杭運河船只的精準識別、電子自動通關等領域得到了實際應用。
同類文章排行
- 醫(yī)院移動護理管理應用
- RFID電動車管理解決方案
- RFID技術在瀘州老窖的應用
- RFID的智能公交優(yōu)先與管理方案
- 安徽高速ETC實現全國聯網
- 2.4G遠距離RFID倉庫糧食監(jiān)管系統解決方案
- RFID與電子卡口配合 監(jiān)督逾期未年檢車輛
- 延安大學校園一卡通項目成為陜西銀校合作典范
- IIPA:2014年中國RFID行業(yè)市場規(guī)模將達311億元
- 校園一卡通加載翼支付走俏陜西高校
最新資訊文章
您的瀏覽歷史
